采真、寓言、道

自序


「采真」語出莊子。《莊子天運篇》中說:「古之至人,假道於仁,托宿以義,已遊逍遙之墟,食於苟簡之田,立於不貸之國。逍遙,無為也;苟簡,易養;不貸,無出也。古者謂之『采真之遊』。」

莊子說:「古時至德之人,藉行仁以為道路,集義為旅舍,目的要:一、令內心達到逍遙的境界。二、令思想行為回歸簡樸,不假虛飾。所謂『逍遙』就是無為,『簡樸』易於養心;『不假虛飾』所以不流於形式而入主於道。這就是古人所謂的『辨明真理的心路歷程』。」〈按:采為辨之古字〉

道本無為、簡樸、真淳,學道之人倘能摒棄詐偽巧智,回歸簡樸淳真,便能辨明真理,進而契入道體。這便是莊子所謂的「采真之遊」。《采真‧寓言‧道》也有這樣的精神意涵,其用意也在籲請諸位同道齊來做「采真之遊」。

除此之外,「采真」在此一有採集真實故事之意。《采真‧寓言‧道》之第一章係後學個人在道場上親身的遭遇以及所見所聞,加諸以思惟整理,經過改寫已顯理性〈本章節內所用之人名,僅隨興稱呼,無任何涵義〉第二章節乃後學將修道些許重要理念藉著幾個假想人物詮釋出來;第三節是繼《養性札記》之後又一屬於近思偶得寫成的札記。今將之合編成一冊以分享同道。盼能對諸位讀者有所啟發。如有謬誤,也盼各方高明予以斧正。於此付梓之際,綴數語以為序。

 

慈惟仁謹識
公元二OO二年一O月於淡水


第一章 采真集 

§成家無妨獨身更好

高太太與道淳有幾面之緣,知道道淳是名白陽修士,人長得瀟洒,年紀卅有六,至今仍然孑然一身。

這回兩人見面,高太太問道淳:「修道不是也可以結婚嗎?你怎麼還不結婚?」

道淳回答:「說真的,修道人能不結婚當然是最好,可以自由自在修行。不過後學不是因此而不結婚,後學雖然修道多年,至今仍然色心不滅,依然想結婚,只是因緣不巧罷了。」

高太太聽了之後,若有所悟。


§修道受罪 處處皆然

某甲係一名道場的游離分子,有意投效某經理乙旗下,於是晉見某經理乙毛遂自荐。

曰:「吾今願效大德麾下,不知意下如何?」

某乙回曰:「汝當初背主而成游離,今雖投吾,他日汝亦將背吾而去,恐難用汝。」

某甲遂又自荐於某經理丙。

某丙告之曰:「修道辦道非比凡情,受苦受罪,處處皆同,何必游離?修道要死心踏地在一處安身立命,否則永難有所歸屬。回歸源頭去吧!」


§是非煉心性

布平係一名白陽弟子,誠心修道辦道了一段時日,經不起人事的考驗,遂萌退心。謂:「道場有如戰場,凶險無比,我今且歸去,善養我心,足矣!」

同修道淳勸之曰:「非也!人乃是非動物,有人便有是非,修行人亦人也。故道場是非勃谿乃自然之物,況且修行人要在事上磨,境上煉,始得成器。道場之是非勃谿可供鍛鍊心性,未必全壞。」


§有所不為

芷夏與念茲是白陽同修。

芷夏:「仁兄行道多年,成就可觀,何不想取得名份,上點道位,以服務更多的眾生?又可提昇服務的層級。」

念茲:「從事彌勒家業是我終生的職志;唯我有執。」

芷夏:「願聞其詳。」

念茲:「服務眾生之志向固然崇高偉大,但為了服務更多的眾生而犧牲正義,誠信的原則,於理不通;以諂媚阿諛的手段取得名位,更令君子不齒,其與當今民意代表為服務百姓而花錢賂選之心術不正,手法鄙陋,同出一轍。」

芷夏:「為了遠大的目標與理想,委屈一點又何妨?」

念茲:「辦道盡心,執理固然不好,但犧牲正義、誠信的原則更是不當。豈可捨本逐末去悖禮犯義?吾聞古之君子有所不為。」

芷夏:「好一個君子有所不為!祈愿上帝眷顧你!」


§兩僧的對話

景賢與效聖係兩名白陽天使,景賢是上司,效聖是屬下。以下是他們之間的對話。

景賢問效聖說:「像○○○如此辦道能成嗎?」

效聖回話的語氣斬釘截鐵,卻又令人意外。他說:「當然可以!只是將來歸去的地方不一樣罷了。你且細聽!不僅是他,你我都一樣,佛心辦事,將來回佛的家鄉;魔心辦事,將來回另一個世界,那個世界我們稱它﹃魔界﹄。」

景賢繼續問:「可以懺悔嗎?」

效聖回答:「當然!再大的罪過都可以懺悔,問題是對於一個不知道自己過錯在那裏的人,懺悔之心如何生發?」


§白陽風波

白陽道場上近起風波,滿城風雨,傳聞某位道親不滿人事,揭纛興革。以下是兩位白陽弟子陳甫與新義之間的對話:

陳甫說:「聽說老兄寫信告發前輩之不是?」

新義說:「謠言止於智者,前輩如無不是,何懼告發?前輩如有不是,勸諫無效,下情上達,告發非罪。」

陳甫繼續問罪:「你妨礙了別人領受天命,該當何罪?」

新義回答:「既是天命,豈受凡夫小子左右。而且有德者必受命,何用操心!」


§菩薩了解我的心

夢凡、道淳原本是朋友,兩人都是白陽弟子,兩人好久不見,好不容易碰在一起,道淳趁機鼓勵夢凡抽時間接近佛堂,聆聽聖音,研究大道。

夢凡不以為意,說:「有心就好,非得要去佛堂嗎?菩薩會了解我有心,這樣就好,祂會原諒的。」

道淳態度沉著,語氣篤定,不忿不火地回答說:「菩薩當然會了解你的心,而且祂還了解,你這樣下去,永遠是個生死凡夫,不能解脫。另外,菩薩也當然會原諒你的無知。」

夢凡聽得一臉茫然,心湖起了陣陣漣漪,但不知其所以然。


§表象是假 真理無形

念茲與盈芳是白陽同修。有一天,兩人見面論起道場的事。

盈芳說:「這個道場的人事好奇怪喔!叫人想不透又抱不平。」

念茲說:「一切都是因緣使然,不足為奇,有心人只要隨順因緣盡心盡力,其他的就不用在意了。人會辜負人,但上天絕不會埋沒好人的。」

盈芳說:「你這麼說,雖然有些道理,但我還是不明白,像這種沒有正義公理,生病嚴重的道場會有什麼前途?」

念茲說:「修道不能只看表象。表象是一回事,表象裏頭卻又蘊含著另外一層更高的涵意,這裏邊有神鬼參與運作,包含著天意,世人永遠看不清楚的。修道人只要依理而行,盡自己心力,遇挫折返觀自照,大可不必一味地隨著大家起舞,終究每個人會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。在白陽戲未落幕之前,我們都不能斷言誰是誰非;每個人在未蓋棺之前,我們也不能定論誰成誰敗。」

盈芳聽了,但還是不太能體會。


§整頓風聞

素心與慈仁是白陽同修。慈仁離開台北多年,由於某些因緣,打算重回台北,發展道務。

素心一日見了慈仁,問慈仁說:「請問仁兄,小弟聽說閣下今回重返台北,欲整頓道場,可有此事?」

慈仁有點訝異,頓了一響,回答說:「在下現今在台北並無道場,如何整頓?謠言太可怕了,也太不智了。難道自己的道場可以任由他人來整頓?太離譜了吧?」

素心說:「再離譜的曲子都有人唱。不過既是謠言,仁兄更要北上,讓謠言不攻自破。」

慈仁想了一下,補了一句:「協助前輩整飭歪風倒是真的。」


§忠臣不事二主

林英對蕭遠說:「『良禽擇木而棲』,閣下那樣的前輩,你跟他辦道,有什麼前途?」

蕭遠回答:「我不是良禽,這當中道理有所不同。我所奉的信條是『忠臣不事二主』,不管前輩如何的不好,但畢竟他有恩於我,我豈能背棄他?」

林英說:「你這不是執著於小忠嗎?如果你有個理想的大道場支持你,大環境來配合,你不是更能利益眾生,實現你偉大的抱負嗎?」

蕭遠說:「飲水思源,感恩圖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,不能不顧。至於道業宏展與否乃建立在個人因緣福報上,不能強求。倘若一名修士為圖更輝煌的成就而放棄做人的基本原則,那叫捨本逐末,與道相違。儘管道業輝煌壯碩,也是白費苦心。」

林英說:「『[盡忠盡到彌勒天],你不能捨小忠盡大忠嗎?』

蕭遠回答說:「做人有些基本原則,無論客觀環境如何,都不能改變。倘若我為了堅守做人的基本原則,而損失了服務眾生的機會,那也是因為我的福緣不夠,也是無可奈何的。除非我的前輩放棄了他自己,否則我會堅守我的原則。謝謝閣下的好意!順便為了報答閣下的知遇之恩,在下還要給你一個忠告。如果你為了道業的發展,收留了背叛自己主子的叛徒,你不但縱容背叛,還等於鼓勵背叛。哪天你所收留的叛徒又了更好的機會,他將再背棄你,這也是一定的道理。」

〈按:以義結合,合作關係可長可久,前途無限;以現實利益結合,利益喪失時,合作關係便告破滅,無前途可言。這也是聖人所主張的。〉


§真正的基督徒

宋仁與蕭遠是好朋友,宋仁是虔誠的基督徒,在一家基督教主辦的英語教學單位任職。

有一天蕭遠對宋仁說:「老兄何不試試推荐小弟進入貴公司,做英語助教?」

「我很樂意,只可惜你的信仰不同。」宋仁回答。

「小弟的信仰與老兄的信仰有何不同?我也是上帝的子民,基督耶穌的門徒。你怎麼說我的信仰不同?」蕭遠繼續問。

「你信佛又信道又信耶穌,不是純正的基督徒,所以說不同。」宋仁說出不同處。

蕭遠不以為然地說:「你們的胸襟是不是不夠寬大?聖經的教義不是教導你們,不只是要愛朋友,也要愛敵人嗎?怎麼異教徒就容不下了呢?你們雖然自奉為耶穌基督的門徒,可是實事上你們根本沒有實踐耶穌基督的精神,怎麼能算是真正的基督徒呢?我與你們不同。我愛朋友,愛敵人,也愛異教徒,真正實踐耶穌基督博愛的精神以及所有聖經上的真理。因此嚴格地說來,反而我才算是真正耶穌基督的忠實門徒,而你們卻有名無實。並且我不但對耶穌基督忠誠,我事實上是真理的信徒,所以崇拜各教教主以及所有聖者。也因為我的信仰比你們更高超,所以面對各種宗教時,我的心胸能比你們更寬平。」


§接引道親不可居功

茲大修道多年,渡人不少,惟心態一直不對,自認功德很,每每於後學面前炫耀邀功,一日有一後學布夫按耐不住,魔火沖天,對其咆哮說:「你給我放明白!你以為我能修道是你的功勞,你錯了!要不是我有佛緣,你渡得了嗎?不然,你真有本事的話,再去渡個人並且讓他發心,給我瞧瞧。再說,就是你不渡我,也會有人來渡我,你驕傲個什麼勁?」

布夫雖有犯上之嫌,但其所說的卻也是個道理。


§與孤獨相處

子玄問道淳:「仁兄你孑然一身,孤獨修行,好不寂寞。白陽期修行,何苦如此?」

道淳:「小弟真孤獨命也,從來就沒有刻意迴避婚姻,只是因緣如此而已。」

子玄:「平常燕居,如何與孤獨寂寞作戰?」

道淳說:「老兄仔細聽好,小弟不與孤獨寂寞作戰,小弟從最初的忍受孤獨寂寞,忍到苦得要死;然後掙扎轉變,努力學習與孤獨寂寞相處,甚至跟它交朋友;到如今我已與孤獨寂寞處得不錯,還有一點交情。」

〈按:人有強大的可塑性以及無限的潛力才使成佛成為可能。〉


§天道中的外道

子玄問道淳:「大道尊貴,以心性立教,不作興術、流、動、靜,但為何道場上常出現一部份人特別講究佛堂方位、風水地理。此等人出入各佛堂,常會向壇主出主意,指示壇主改變佛堂方位,或在各方面作重大的調整。仁者以為如何?」

道淳:「大道分明在心頭,有為造作盡下流。大道至高無上,法門最殊勝究竟,只論心性,不言其他,以不變應萬變,以萬變的因緣來歷煉自己不變的心性,所以風水地理不影響修行。」

子玄:「既然如此,為何還有這麼多人仍執著於心性以外的旁門方術?是否修道也需藉助方便法門?」

道淳:「修道雖有權巧方便,但方便也有正邪之分。此種方便乃邪方便,其害道甚大。術、流、動、靜是悟道的障礙,修真道必排除之而後才能登堂入室。這些人不明道義,是天道中的外道。更何況每一位專家所言不一,你該聽信於何人?」

子玄:「小弟發覺:人人得一樣的道,可是一到各人手上,便變得千奇百怪。」

道淳:「這就是道。」

§仙佛轉世 不信為妙

道淳問子玄:「據說算命先生說你是○○星君轉世,仁兄相信嗎?」

子玄:「相信一半。」

道淳:「你內心深處滿不滿意這個說法?」

子玄:「內心深處有喜悅。」

道淳:「那麼你不只是相信一半,你是全信了。這些東西不能信,信了會把你害死。」

子玄:「怎麼說呢?」

道淳:「一旦相信,勢必會心高氣傲,修辦道過程中自視高人一等,不能低心謙下,而道在低處,因此與悟道無緣。並且於心高傲容易中魔設的圈套,掉入魔陷阱,成為魔眷屬,非常危險。」

子玄:「只要提高警覺,有何危險?」

道淳:「一有遮障便看不清楚,心高是遮障,不是你想像的那般容易。」

子玄遲疑了一下,繼續問道:「你是寧可不信還是根本不信?」

道淳:「根本不信,仙佛轉世是屬於先天事的範疇,算命的人豈可知曉先天事,通靈的也靠不住,若再以事實來看︱恕我直言︱你根本不配。」

子玄聽了,悵然若失。


§不為自己鼓掌

子玄告訴道淳:「當今道上,小人得勢,辦事不公,人才如我,不被重用,講道不差,苦無機會,真叫人不平!也叫人憂心!」

道淳:「道長魔消,道消魔長,道有興衰顯隱,今日道場情勢乃道運衰敗,氣數使然,因緣所致,何必不平?又何必憂心?道顯道隱聽任天意,君子遯世無悶。」

子玄:「道務聽任小人擺弄,法脈如何延續?」

道淳:「道有顯隱,運有興衰,天命流傳上天自有打算,老兄何必焦躁?不過,自己的才幹修為需要別人肯定,不能自己肯定,若不受大家肯定而孤芳自賞,自我吹噓,則是膚淺的表現,令人恥笑。倘若真有才學德行,上天豈會不知,等機緣轉變,必受重用,就怕你只是井底之蛙,夜郎自大,不知天高地厚。」


第二章 寓言篇 
§道人與俗人的對話

一道人與一俗人駐足觀望一對在池中嬉戲的鴛鴦。這對鴛鴦伉儷情深,好不羨人。

俗人歎曰:「沒有愛情的人生如同咀臘,我只羨鴛鴦不羨仙。」

道人回曰:「神仙無情無愛,不為情痴,不被情困,心無罣礙,逍遙自在,此等至樂哪是鴛鴦能比?並且,神仙私人的情愛已經昇華成為慈悲大愛,悲憫蒼生。這種慈悲大愛才是宇宙中最偉大的愛。」

道人繼續又曰:「人生是苦海。」

俗人回曰:「非也!我所見到的人生是美好的。你看!那自然界青山綠水,那社會燈紅酒綠,而我的身體健康強壯:這一切看上去充滿了無限的樂趣。」

道人曰:「的確!但閣下忽略了這當中埋伏了無常的隱憂,實際上它卻是害人的陷阱。你看!花兒雖美卻不能永吐芬芳;青春美麗年輕力壯經不起無常的摧殘。人生貴在懂得學道,求得生命的擴展與昇華,那才是人生最高價值,否則生命的本質是苦、空、無常,何樂趣之有?」


§內舉不避親 外舉不避仇

某經理宅心公正,提拔人才,秉持著「內舉不避親,外舉不避仇。」的原則,堪比聖人胸襟。

他說:「荷擔天命乃為服務眾生,不為服侍個人,只要有能力服務眾生,即可提拔,不管是親人或仇家。因此居上位之人應該撇開個人好惡去提拔人才,這樣才合乎天心與人意。否則私心作祟,專門提拔自己的親信而不考慮其能力,德行如何,『天視自我民視,天聽自我民聽。』這種作法將失去人心與天心,終遭上天所淘汰。」

這位經理真正做到了「以天心為心」,著實一片公心。


§修道亦百業

甲乙丙丁四個人分別屬於士農工商四種不同的行業,戊則是一名修道客。五個人聚集,各個炫耀自己的偉大。      

甲是農夫,說:「我辛勤耕作以養活世人,功德不小。」

乙是商人,說:「我負責市場運銷,互通有無,功勞不小。」

丙是建築工人,說:「我為世人蓋房子,讓住者有屋,勞苦功高。」

丁是教師,說:「我為人師表,作育英才,更是神聖。」

最後輪到修道客戊。他說:「我堪稱一名農夫,每日兢兢業業耕吾之心田,也耕世人之心田,所以我是道地的農夫;我也是商人,作如來生意,以世人錢財,善加利用,讓眾生獲來世福報或買天上蓮台;我也是一名建築工人,我每天彫琢我佛法身,建造九品蓮台,我不是工人是什麼呢?另外我更是一名教師,我教化眾生,啟迷轉悟,不是教師是什麼?除此之外,我還是一名武士。我以仁為劍,以忍為盾,行遍天下,所向無敵。」


§螞蟻與蝴蝶的對白

蝴蝶對於螞蟻整天成群結隊,孜孜矻矻,不停地搬運食物,覺得好不愚蠢,忍不住問螞蟻。

牠說:「你老兄累不累啊!一天到晚窮搬食物,一點也不懂得享受,難道你的人生只有吃嗎?你何不學學我,每天穿著漂亮的舞衣,跳舞作樂,享受美好的人生,不去想那些煩人的事,這種日子何等愜意!」

螞蟻耐心聽完蝴蝶姑娘說的話,樣子木訥,語不流暢,語氣卻不失中肯,不以為然地回答。

牠說:「我每天兢兢業業辛勤工作,只為了解決人生最實際的問題;我內心樸素,無需漂亮的衣裳,我勤搬食物,屯積糧草,等寒冬來時,我便可以高枕無憂;而且我們在工作中發揮了高度的團隊精神,這種精神更具偉大意義。」

〈隆冬來時,螞蟻果真高枕無憂,蝴蝶卻耐不住飢寒而嗚乎哀哉。〉


§尊師重道

子玄與道淳以「尊師重道」為題,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。

子玄先發言:「前賢之言,唯命是從,絕不違反,是也。」

道淳說:「那既不尊師,也不重道。尊師與重道是兩碼事。尊師是尊師命;重道是崇真理。兩者必須兼顧才稱得上尊師重道。兩者有了衝突,以真理為依歸,否則便是人情而非道。我跟你不同。我尊有道之師,聽有道之言,無道之師,無道之言會誤人,豈可亂遵從?倘若師言不合道,聽之即陷師於不義,何來尊師?」

道淳又說:「是理則進,非理則退,命雖不從,不失恭敬,尊師重道至矣!」


§大道玄妙 深不可測

子玄問道淳:「老兄一向智慧過人,不知對於大道的奧秘是否也能窺得清楚?」

道淳回答:「小弟愚昧,修道越久越發現大道玄秘幽深,永遠讓人莫測高深。雖然小弟稍懂些道義,但對大道的奧旨仍舊像霧裏看花,看不清楚。否則也不必為一些荒謬的事深受折磨,鬱悶憂煩了。」

子玄又問:「可是我聽說:『術法玄奇,大道自然。』」

道淳說:「大道雖自然,但在自然中卻也蘊含著變化無窮的奧妙。道不如你所想像的簡單。道是永遠看不清楚的。能看清楚的就不是道,也因為它永遠不能讓人看清楚,才越顯得它的可貴。」

子玄續問:「道既看不清楚,如何修得?」

道淳答:「知識要多聞;道卻須體悟。倘悟性未開,多聞反成障礙。學道在於放下一切自我的私心偏見、慾念雜想;拋棄分別對待,當下直契道體,體取佛智。不到此境界且不要自作聰明,還是依前人的腳步,老實修行,道依然可觀。」

子玄當下大悟。


§苦極道好修

道淳問子玄:「人要在死過之後才見真正人生。不知你死過沒?」

子玄回答:「小弟死裏復生,在人間茍活,誠然一介活死人。」

道淳說:「如此看來,人生你已懂了一半。一般人只是渾渾噩噩度日,不懂得人生,必須經過一番大挫折、大考驗,而後才能了解人生,進而浴火重生,展現人性的光輝。沒有真正苦過的人是不會了悟人生的真義的。修行人沒有經過艱苦的歷練、嚴酷的考驗,是不會成長的。所以修行人必須大死一番,才能真正覺悟,而後才能痛下決心,徹底悔改,勇猛精進,最後有所成就。」

子玄問「苦過之後的人心是否麻木不仁?還是更有創發?」

道淳說:「所以我說人生你只懂了一半。人要窮過才能對窮人心生同情;人要苦過才能對苦難的人們心生悲憫;人要錯過才能對犯錯的人心存寬恕;人要能真正感受到人世間的悲慘苦難,才能對眾生心生慈悲。這些都是人在痛苦歷練中的創發。受苦越大,其心越純熟。苦到極點,則人生無處不甘甜。修道如此,道哪有不成的?所以南海古佛說:『苦極道好修』,也因此大仙韓湘子才說過:『逆境現前要懂得感恩』。」


§植物供養動物 天經地義

子玄問道淳:「植物也是生物,也有生命。素食者吃植物不也是殺生嗎?」

道淳答:「非也!植物乃天生地養來供養人類及其他動物。」

子玄繼續問:「吃植物跟吃動物有何不同?」

道淳答:「截然不同。請仔細聽來!人有三魂:生魂、覺魂、靈魂。生魂司生理現象;覺魂司感覺;靈魂司靈思。動物只有兩魂:生魂與覺魂。因為覺魂的作用,動物被宰殺時會感覺痛而產生恨。植物只有生魂,只有生理現象,沒有感情知覺,是上帝創造來供應人類及其他動物的需要,否則人跟其他動物要吃什麼?」

子玄又問:「其他動物與人類的佛性平等,何以其他動物只有兩魂?」

道淳答:「你有所不知。其他動物的靈魂元神被扣押在地府,等其罪在畜道消盡再回地府與元神合靈,恢復人形。就是人比其他動物多了一魂──靈魂,所以人才成為萬物之靈。」


§辛苦終有代價

子玄問道淳:「請問閣下,吃素有那麼重要嗎?不是說修道不一定要吃素嗎?」

道淳回答:「不管修不修道,為了健康的身體,吃素是必要的,尤其是修道,更是不能免的。雖然說修道不一定要吃素,但如果真要把道修好,不吃素是不成的。說修道不一定要吃素其實是在騙新道親,因為不這麼講,新道親會因為害怕吃素而不願意修道。」

子玄說:「可是人在社會上營生交遊,吃素很不方便。」

道淳說:「的確不錯!閣下所說是事實。吃素的好處非常多,多得說不完;壞處只有一個─就是有些不方便。可是你不妨想想:為了健康的身體以及崇高的理想與目標,付出一點辛苦的代價,閣下不認為他也是合理的嗎?更何況它是為了成佛的事業。」


§嘴裡吃素 心不吃素?

子玄問道淳:「素食材料隻中為何還有素雞、素鴨…?甚至有些素食品還帶有腥味。如此豈不是『嘴裡吃素,心不吃素』?」

道淳回答:「你問的問題是個很普遍的問題,這個問題有點像在雞蛋裡頭挑骨頭。其實道理也很簡單。素食主要意義在戒殺,所以只要不殺生,素食者愛吃什麼就吃什麼,何必在乎名相、形狀或味道?並且素食材料中如果沒有一些不同的花樣與名相,難道你要叫市場或餐廳只賣豆腐、豆干嗎?」

子玄說:「那麼腥味呢?」

道淳繼續說:「至於說腥味,素食者還有口腹之欲,這也不奇怪。尤其是從肉食改為素食,其懷念腥味也是正常,但是只要不殺生害命,取自植物,吃什麼味道又何妨?總之,吃素是為了戒殺。只要沒有殺生害命,任何名相、形狀、味道都不違背素食的意義與宗旨。」

子玄聽了大悟。


§五葷之禁忌

子玄問道淳:「吃素之人和以不食蔥、蒜、韭…等植物?吃素意義不是只在戒殺嗎?蔥蒜之類何以也在禁忌之列?」

道淳回答:「吃素之人吃了蔥、蒜之類的菜不算犯戒,但其不吃這類植物另有原因。」

子玄說:「此類植物也是天生地養,何以不同於一般植物?」

道淳說:「傳統修行人認為蔥、蒜、韭、興渠、薤之氣濁,會影響修行人練氣,故稱為五葷。根據達摩寶傳記載:修行人食五葷會傷五臟──蔥傷腎,蒜傷心,韭傷肝,菸傷肺,薤傷脾,修行人要修得五氣朝元必須藉此五葷。即使不管以上說法,醫書上說這類植物富刺激性,會激發情欲。修行人想要清心寡慾、反璞歸真,這類東西當然必須避免。況且這些東西對一個長期吃素的人來說,其氣味凶惡難聞,不同於一般蔬菜。因此吃素的人不時五葷之菜也是最自然不過的了。」

子玄聽了大悟。


§談論見性

子玄問道淳:「聽說修道必須明心見性才能有較大的成就,白陽道上有許多人說自己已明心見性,仁兄修行多年,道行高深,到底見性了沒?」

道淳回答:「小弟愚昧,道不高、行不深。老兄這個問題,小弟也不能回答,但有一件事情可以確定,就是那些說自己已經明心見性的人並未真正明心見性。」

子玄:「願聽仁兄說個明白。」

道淳:「自古以來,沒有一位見性的人說自己明心見性。這些說自己已見性的人,只不過是嚐到較深的道味,就自以為明心見性,其實,這些人犯了妄言戒。真正見性之人,深藏不露。」

子玄:「明心見性有無前提?」

道淳:「業緣不了,不能明心見性。」

子玄:「明心見性之後不是要成佛了嗎?」

道淳:「非也!見性之後還得養性,並且要廣渡有緣,明心見性只是『自覺』,還得『覺他』,等『覺行圓滿』,才能成佛。」

子玄當下大悟,然後再問:「犯妄言戒會有什麼下場?」

道淳:「犯妄言戒,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死後必成妖類:上品魑魅,中品魍魎,下品倚草附木。」

子玄恍然大悟說:「原來妖類是這麼來的。」


§天運樞機難揣測

子玄問道淳:「大德歸去,據說南屏法脈落在咱們道場,仁者以為如何?」

道淳:「小弟愚昧,不敢妄測天意,妄下斷言,只素位而行,不去想這道難解的題目。」

子玄:「題是難解,但難道仁兄能置身事外?」

道淳:「天運樞機難揣測,不僅是咱們道場,相信每個道場都有類似的垂象,不要看了幾個表象便下斷言,修道途上充滿了陷阱,尤其是天命傳承的陷阱最大,小心提防,不要被表象所騙而犯下滔天大罪。」

子玄:「但總有大人要擔當,當事人會如何看待這件事?」

道淳:「貪心妄想最容易中魔圈套,上天若要用你,你跑也跑不掉;若不用你,想它想多了會著魔。」

子玄:「據說智慧大考早已展開,天命傳承會不會是主要的考題?是不是人人只要素位而行,不貪心妄想,便可以通過智慧大考?」

道淳:「當然也不是這麼簡單,不過只要平時真功實善,認理實修的人必定能通過考驗的。」


§天命傳承有密意 自視高大最危險

子玄問道淳:「大德已去,留下紛亂的道場,思想分岐,眾說紛紜,有說天命未明,不宜辦道;有說道未曾停歇。究竟何者為正?」

道淳回:「天命傳承有密意,天命傳承初期本來就不會公開。但雖天命未明卻也不 響點傳的效力。倘要待天命傳承明朗化再辦,則遙遙無期,眾生何辜?也無意義。」

子玄又問:「吾聞道場上有幾處已接傳承,幹起代理祖師之職,大放點傳命,大德以為如何?」

道淳回:「真真假假,真假莫辨,不予置評,隨他去吧!」

子玄意猶未盡,又說:「請述其詳。」

道淳欲罷不能,回他:「要承薪傳談何容易,必須具備大德行與大智慧。當今道場上有誰夠得上大德行與大智慧?倘若不具備這個條件,於心坐大,以為受到大用,其與假祖師沒有差別。」

子玄若有所悟。


第三章 近思手札
§天道是萬教之宗

世上有人以為天道是集合各大宗教思想的精華而成的宗教。這種看法值得商榷。持這種看法的人只看事情的表相,不明箇中原委,才會產生這種膚淺的看法。

殊不知天道原本包涵各宗教。「天道」兩字,顧名思義,它是普天之下大家所共有的道,也就是普天之下道德總則。從簡單字義上便可以體會它的高超。

既然是普天之下道德的總則,其地位當然是超越各宗教而淩駕在各宗教之上,不然哪能稱「天道」?

既然天道包涵了各宗教,各宗教的經典自然全是天道的經典,各教的思想全是天道的思想,這便無庸置疑的了。這情況有點像中國人入籍美國,中國人所作的菜,美國人會毫不慚愧地說那是美國菜。


§救人與渡人

「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」。救人一條性命的功德勝過佈施錢財建造七層佛塔。

救人一命的功德雖然如此鉅大,但比起渡一人求道、修道、成道的功德,可謂「小巫見大巫」。

渡化一人求道、修道、成道的功德無邊無量,如果要勉強給予量化的話,根據觀世音菩薩所說,它勝造恆河沙數的浮屠。


§理論雖枯燥,卻能提昇心境

因果故事聽來精彩,引人入勝,但不能老聽故事。

理論分析時,一般說來,會令聽者覺得枯燥乏味,因為理是虛的,沒有事物可供聽者攀附。但要提昇心靈境界卻不能不聽。

故事啟發人領悟真理,功效雖好,但每個故事蘊含的理性卻有限。所以要提昇心境,理論性的東西不能不聽。


§求道不修之過失

轉輪王曾經透露:「求道不進修三千過。」 

蓋求道不進修,犯三條大罪:

一、枉費父母撫養成人,聞道不進,罪屬不孝,計五百過。

二、對不起掌天盤祖師,也對不起掌道祖師開竅之恩,此罪計一千過。

三、對不起上帝降道之恩,此罪最重,計一千五百過。


§求道是買成道保險

求道時,求道人等於是向無極保險無限公司買成道的保險。立十條大愿正是跟這家保險公司訂立投保契約;求道後誓愿的履行,猶如保戶向保險公司繳保費。一旦求道人歸空,無極保險公司便依約理賠,保證求道人成道。

但是,如果求道人中止履行誓愿,也就是保費中途停繳,保險契約便立即失效,死後無極保險公司便不負責其能成道。


§道讓人解脫,不只是寄託

今天法會上有人要求道。主教者問其中一位要求道的人:「 你的引保師是怎麼說動你的?」

「他要我來拜佛,找尋心靈上的寄託。」對方回答。

主教者告訴他說:「不錯!求道者在心靈上會有寄託,但這只是小用。道的用處不只是給人寄託。道的最大用處是讓人解脫生死、成仙成佛。」 


§真道真考才能成道

有些白陽修士不堪道考、魔考不斷,於是放棄先天大道,改向其他教門去尋求慰藉。

此等人,其實,是不明先天大道的本質。道與教在本質當然不同。先天大道讓人解脫成佛,理當要藉著所有的考驗、魔難來消解宿世業障,否則靈性如何能解脫輪迴;另一方面,倘缺少足夠的焠煉,心性如何能達到成熟穩健,成就金剛不壞之法身。

一般宗教則不然。一般宗教僅提供一般教化,讓眾生修積善根,種未來福田而已。因此其他教門的修法的確輕鬆了許多,只是未來的結果不能同日而語。


§科學之為物

科學是道的一小部分,它只屬於物質變化的範疇。科學知識乃人類自古以來所有研究發明所累積下來的有限知識。它不足以解決人類所有的問題。因此,科學不是一切,不是萬能,不要迷信科學。

科學,其實,是人類我執的高度發展,大半只是製造更精美的物品以滿足人類在聲色上的享受,也讓世人越來越沈溺在物慾的滿足中。

大體來說,科學,它帶給世人生活上的便利舒適,卻也要毀滅人類。

白水老人曾經說過:「科學昌明是魔王下世。」


§哲學未必是真理

哲學有正確,合乎真理的,也有異端邪說,未必全合乎道。佛法中的惟心、惟識論是一種哲學。此一哲學說明:宇宙之中,山川大地,森羅萬象無一不是心識的變現。它是個正確,合乎真理的哲學。

相對於惟心思想,馬克思的唯物思想便是異端邪說。雖然支持唯物思想,有著一套完整的唯物辯證體系,但異端邪說依然是異端邪說。

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說:「天上地下之間有太多奇奇怪怪的事物,是遠非你那小小的哲學體系所能解釋的。」


§心平何用持戒,行直何用修禪

「心平何用持戒,行直何用修禪」六祖惠能這句話被一些狂野之人誤用,
聲稱:不用持戒、修禪,佛自在我心。

這句話本意是心已平和,行已正直,持戒修禪便可有可無。但如果心未
平、行未直,持戒、修禪是必要的。


§一念不慎,敗身家而有餘

縱使功德大如天,也經不起造一樁惡事。孟子說:「西施雖美若天仙,身上有污穢,旁人也會摀鼻而過。」

辦道功績雖然豐偉,等大考一來,未必能守得住。

因此,千萬別以為自己開道寬廣、道親眾多,功德無量,就可以高枕無憂地通過考驗。還是常保低心謙下,小心翼翼,持守正念才是道。


§真空

空不是空無一物,空空洞洞的空。空也不是否定一切,空有空的背景及內涵。

從一切因緣和合離散可以見到空。換言之,從緣生緣滅法則中,可以見到空。故說:不離因果事物而有空。

從相對事理之中也可以見到空。事理相對成立,倘無相對立場,事理便無從成立。於此又可以見到空。

空是存在於絕對的境界裡,它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。它湛然常寂,生化萬物。

空有頑空。前面所述否定一切的空即是頑空。頑空不是真空。真空含妙有,生育萬有而不執有。故曰:「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。」

佛法說:「諸法性空,諸法空理。」又說:「離一切執著,才能見空理。」


§生命之定義

活佛老師說:「精神與物質乃生命之體,應以中和為歸;時間與空間乃生命之用,應以中正為歸;體用兼具,各遂其生,再以中庸為歸,便使可大可久。此乃生命之定義。」

 
§理可頓悟,事要漸修

修行人不是只領悟道理便了事,還必須涵養真性,鍛煉火候,才能成器。

王陽明之弟子問老師:
「靜時意思好,遇事便不同,是何道理?」

王陽明說:
「徒知靜養,不用克己,所以臨事便傾倒。人必須在事上磨,境上煉,方立得住,方能靜亦定,動亦定。」


§劫數愈大,大道愈光明
──清靜老人述──


這三期法會,世界中劫數愈大,則大道愈光明,圓愈易收。

其劫數愈大者,乃因學道之人都被聲色貨利牽絆,不能解脫,上天不忍見其久墮塵網,望原人約伴歸家,特遣惡魔下世,一則掃蕩惡氛,再則警戒原人知劫可畏,自求生路。

原人一日不看空色相,拋卻後天凡情俗事,認真修道,則劫運一日不消。劫運愈大,原人知所警愓,用心修道。所以說劫運愈大,大道愈光明,圓易收也。


§點傳的因地

活佛老師說:「點傳乃因累世福報而成人師,非因慧報。」既然如此,且莫奢望點傳各個皆具高的智能。


§白陽修道重道不重法,重德不重位

白陽普渡,傳道規則只側重傳道授記,不注重修法。法門不加限制,只要能幫助增長道功,便可採行。

成道的規則則側重修為德行,不注重地位名相。地位名相只是權巧虛設與成不成道無關。只要德行了得,雖無畏施照樣證菩薩果位;德行敗壞,雖前人、點傳照樣墮沉淪。


§經師有等級

經師依智慧程度分,有迷師、庸師、明師。

迷師:以盲引眾盲,相牽入火坑。

庸師:依文解字,無有實義教人,耽誤眾生。

明師:真正的善知識,啟眾生之迷,開眾生之慧覺,引眾生悟道證真。


§成明師有方

活佛老師說:「要成為一名成功稱職的白陽傳道人員,思想必須建構一套完整的體系,學問才有骨架,如此接引眾生,教導眾生才能得心應手。」

時下有志者想成為一名像老師所說的成功稱職的天道傳道人員,依個人淺見,必須熟讀所有天道道義叢書,三教經典也都必須涉獵,並掌握各家之精華。

還有歷代祖師們重要遺教,過往聖哲們之典範也必須熟稔。

否則,難啊!


§煩惱可斷,習性不可改

白水老人曾接見來訪道親三百人,引用當年師尊的話說:「在場你們三百人之中,我看沒有一人真正在修。」大家愣了一下,接著白水老人又說:「為什麼我敢這麼說,因為我自己都修不好啊!我年八、九十,但嗔心還是降伏不了呀!」

大智度論上說:「聖賢煩惱可斷,唯習性不可改。」

嗔心是一種習性。習性乃經世累劫所養成的,要在一世之中,甚或短短幾年改掉,的確不易,必須下死工夫,一輩子用功才可能成。


§墮落的關鍵

棋局上,往往重要的一步走錯了,滿盤皆輸。

修道辦道也是一樣,在某些關鍵點上,一旦決策錯誤,走上岐路,結局便已確定,任誰也挽回不了,上天也幫不上忙。不是簡單的懺悔即可了事。

俗語說:「小過可以不斷,大過絕不能犯。」

活佛老師說:「在辦道的領域上,毛病脾氣還算小事,上天還能原諒;但如果背離天命金線系統,便被出局,大道無情,老也愛莫能助。」

因此,修辦道要步步為營、小心翼翼,凡事必須觀前顧後,深思熟慮,再做舉措,以免「誤觸地雷」。


§契道者是知音

人人有道,人人各具一理性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故人能契道,便能知心,知人。也因此契道之人皆是吾等之知音。

南極仙翁說過:「能了解自己的心,則眾生之心便了了分明。」也是這個道理。


§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

天道道場上,道學涉及之範圍包天裹地,包涵五教經論、天道道義、大自然的造化、浩瀚的學問,甚至靈界的諸多問題,因此身為一名天道傳道人員,常會有力不從心、不解意的時候。

當這種狀況發生時,傳道人員無需以為可恥,只要虛心謙下表示自己才疏學淺,有所不知,別人也就沒有錯怪的理由。切莫不懂裝懂,瞎搿一通,或用矇混的。

孔子說: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

白水老人說:「知道的地方講來讓大家體會體會;不知道的地方,不要瞎說。」


§忘本之人焉修道

一名白陽修士,如果不懂得感恩自己的前賢引保,對一條金線一無所悉,對道場倫理一片模糊,如此盲修瞎煉,加上沒有一個後學在道中,其道基脆弱,道業沒有前景,縱使講道舌粲蓮花,亦是枉然,難結道果。


§正邪不分焉為道

一介白陽修士,倘是非不明,正邪不分,沒有正義感,不顧道義,不能忠於自己的前賢,不能打擊邪惡維護正義,甚至還擁戴邪人,縱使身擔天職,依舊是枉然,與道相違不相契。


§人道不修,焉修天道

修天道以人道為基礎,人道則以仁、義、忠、信……等為條目。倘不能力行仁義忠信……等道德規條,而修天道,就等於蓋樓房不起地基,縱經累劫,不能成功。


§天命以合乎真理為前提

白陽修士常以為只要是握有天命之人所言皆為天命,而不辨其是否合乎真理,一概唯命是從,因而種下了惡因,坐收惡果。

天命必須合乎天心,合乎真理。否則是人意,不能視為天命,不能聽從。凡人皆有七情六慾、私心偏見,不可能永遠清醒理智。因此,點傳之言,是理則進,非理則退。令雖不從,不失恭敬。這才真正稱得上「尊師重道」。倘若不分是非、黑白,一概遵從,則是既不尊師也不重道。


§毋惹情緣

修行人要了因果、斷牽纏,千萬不要亂惹情緣。招惹情緣會招來新的牽纏,成為來世的果報,以致無法解脫生死。

單方面的情緣也須避免。即使是單戀也會帶來來世感情的牽纏。因此道上男女界線要清楚,才能避免這種情事的發生。白陽戒規中的「男女界線清」便是這個用意。


§談執著

執著是心滯留在某一處的一種心理狀態。它是條綁人的繩索。人一旦陷入執著,心就被綁住,不得解脫自在。所以說執著是解脫的障礙;解脫又是超脫執著的一種心理狀態。

執著也是了悟真理的剋星。修道人一旦對某個觀念執著,他便不能洞悉真理,接受真理。人對越多的事物執著,表示其心越老。

執著有如流動的水被堵住而成死水,開始腐敗,所以執著的人容易著魔。

修道人如能放下一切對人、我、事、物、理、法的執著,心便解脫自在,也能了悟真理。


§愿大力大

心愿產生力量。有心愿就有奮鬥的目標。追求目標,奮鬥不懈,最後自然達成。沒有願景就沒有奮鬥的目標,像漂游在海上的船隻沒有目的地,不知何往?

「心有善愿,天必從之」。諸天神聖雖有大慈悲心想服務天下蒼生,卻苦無肉體去實踐,唯有藉助世間有善愿的人來落實。因此立有善愿的人最得諸天神聖鍾愛。這些人與諸佛菩薩有著同樣的心愿,所以諸佛菩薩必定大力協助,幫這些人完成心愿。完成了這些人的心愿,也就完成了諸佛菩薩自己的一些心愿。

可見「愿大力大其來有自。」


§情關難過

咱們欲界眾生很難擺脫情慾的束縛,故修行人情關難過。

「英雄難過美人關」,道場上,偶爾見到有道親效法菩薩,發大心愿,可是卻難以通過情關的考驗,最後以栽在美人窩作收場。

活佛老師說:「發了大悲愿,栽在美人窩。」

眾生只要能闖過情關,則有大大的福報可享,因為將會受到上帝的賜福。

但人要令自己情慾昇華,闖過情關,據說必須經過累世大修行,否則不能成功。不是單憑一時的意氣可以做到。

職是之故,白陽修道在這方面也不必太勉強,只要順其自然,合乎中道即可。


§不義之人焉成道

莊子在天運篇中說:「古時至德之人,以行仁為道路,以集義為旅舍,目的要達空虛無為、自由之境界。」

莊子認為:要達到空虛無為、自由之境界,必須行仁集義。捨仁義,無以致之。

觀今人修道,於仁尚可,於義則均漠視之。如此修道,欲證真理、成大道,誠如緣木求魚也。


§娑婆世界是個大監獄

人稟業力招感色身,生於娑婆世界,總要感受苦報的。

人一生總是為金錢、名位、美色所囚。所以說娑婆世界是個大監獄,監禁了世上所有的人。


§是非處處有,看你怎麼修

「自古道場多是非」。人是是非動物。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。修道人也只是人,不是佛,所以是非存在於道場乃自然的道理。況且菩薩說:「三期末劫佛魔共辦」,是非更多。

是非可以煉性,不盡然壞。活佛老師說:「辦道不要怕是非,怕是非就別辦道。」

六祖惠能說:「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。」格言說:「是非處處有,不看自然無。」道場上的是非不算什麼了不起的大事,全憑我們如何看待它。


§天理與人欲

宋代理學家胡同先生說:「好惡乃人之本性。惟小人之好惡發自私心;君子之好惡來自道義。這般分得清楚,便知曉何者天理?何者人慾?」

大哉胡先生之言!一個人對人、事、物的好惡,合乎道義的即是天理,即是良心;不合乎道義的,即是私心,即是人慾。看其人之好惡,是君子或小人便得以分曉。


§再說空

空是宇宙實相,萬物的本來面目。一般說來,空的境界太高,一般初學者不易了悟。對他們而言,空是不切實際的高調。

要說「空」,必須連帶說「有」。空是體來有是用;空是本來有是末。「一本散萬殊,萬殊歸一本。」一本即是空;萬殊即是有。空中生妙有,妙有還歸於空。空是宇宙的大本體,亦即是道,即是老母。換言之,空即是道即是老母。

以特性說,它是「空」;強名稱之為「道」;因其生化萬物而曰老,名相雖多,實則一也。

說空不空,空無所空,所空既無,無無亦無,無無既無,湛然常寂,寂無所寂,是為畢竟空。

畢竟空不有。迷者說有,悟者說無。有無皆非,空空如也,是見性人。


§懷疑是追求真理的促進劑

對人生不存疑惑的人,根本不會想去求答案,自然也就不會懂得人生的真諦,也就不能解脫人生之苦了。

懷疑能產生一顆探討的心,對事物之理加上探討,最後真理便昭然若揭了。

當年悉達多太子就是因為對人世間種種現象產生疑惑,對人生意義抱著懷疑,於是立志探求真理以揭開人生的謎題,最後終於對宇宙人生大徹大悟,成為一代聖哲、偉大的佛陀。

因此,學道懷疑不是壞事,懷疑之後要去解開疑惑,然後信心便自然產生。所謂「斷疑生信」便是這個道理。


§固執己見者比溺於名利者難化

象山先生說:「要說動那些溺於己見的人比要說動那些溺於名利的人困難。」

對那些沉溺於名利的人,只要分析本末,曉以真理,有智慧者還可以放棄名利,追求真道。

對固執己見的人,由於其固執不化,心門緊閉,真理無法輸入,要化他非常困難。

世上有許多人,放棄名利容易,放棄己見困難。這等人到頭來也是枉然。


§義與命

理學家許衡先生認為│事理之間存在兩件事:一件是可以自己作主的;另一件是不可自己作主的。可以自己作主的是「義」;不可以自己作主的是「命」。


§富貴貧賤皆天恩

張載先生說:「富貴福澤,將厚吾之生也;貧賤憂戚,庸玉成於吾也。」

意思是│富貴榮華乃上天厚我資源,以利濟眾人;貧賤煩憂乃上天有意助我成就偉大人格。

觀音菩薩說:「順境好辦道;逆境好修道。」對一介白陽修士言,時來運轉,當要好好開創一番道業,利濟眾生,也是為自己多種福田。等時運乖舛時,要好好修煉身心,培養內德。對真修之人,順逆皆無妨,皆有用處,不能虛擲光陰。

古人說:「得志,與民由之;不得志,修身見於世。」不也是一樣道理?


§修道憑根基祖德

修道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白陽修士修到某一程度,出現瓶頸,不能突破便遭淘汰,大道無情,沒有一個能僥倖。至於能不能突破瓶頸,往上提昇,全憑根基、祖德作決定。

常見一些道親,初現道場,異常誠心,可惜只在時空交錯中短暫出現,經過一段時日之後,便消聲匿跡。

這些道親的消失,追根究底,原因即在根基、祖德不夠。

因此,活佛老師說:「修道不要半途而廢,否則會叫別人罵我們的根基不行、祖德不夠。」


§道在心行

「道在心行。口說心不行,道非我有。」白陽道場上有一等人,雖長期立足於道場上,名為辦道,可是身上全無道義。此種人曲解道義,廝混於道場,以為如此便能成道。仙佛稱此輩為「道混子」。

道混子在道場上盡講道義,所行卻都相違,如不知悔改,其死後直達地獄。這是無庸置疑的。


§辦得大不如辦得正

道業辦得廣大,未必辦得正確,所以未必能成。唯有辦得正確才靠得住。

道業辦得偏差,可能淪為魔業,魔業再大只能成魔,不能成佛。

職是之故,修辦道必須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就是為了避免修得不正,辦得不對,淪入邪道。

所以道業不在大小,貴在辦得正確。道業的大小乃因緣注定。它是命,人力不可為,自己不能作主;辦得正確是義,自己可以作主。

 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崇德人的迷思

美好的郵輪體驗參雜了小遺憾

天之木鐸